粤西游日记十二
-
初十日 早觅担夫,晨餐即行。出振武门,〔取柳州道。〕五里,西过茶庵,令顾仆同行李先趋苏桥,余拉静闻由茶庵南小径经演武场,西南二里,至琴潭岩。岩东有村,土人俱讹为陈抟。其西北大道,又有平塘街。余前游中隐山,即询而趋之,以晚不及,然第知为陈抟,不知即琴潭也。后得《桂胜》,知方信孺孚若〔记云〕:“最后得清秀、玉乳、琴潭、荔枝四岩。”故初四西出,即首索清秀,几及而复失之。以下三洞,更无知者。然余已心疑陈抟之即琴潭,姑俟西行时并及之。及今抵其村,觅导者,皆以为水深不可入。已得一人,许余为导,而复欲入市,订余下午方得前驱。余颔之,闻其东南又有七宝岩,姑先趋焉。乃东南行,度一岭,共三里,又度一桥,桥下水自西而东。又南为李家村。村之南有石峰西向巉突,有庵三楹缀其下,前有轩,已圮,而中无居者。其岩不深而峭,其地盖在南溪山白龙洞之正西,即向游白龙洞时西望群山回曲处也。时静闻病甚,憩不能行,强之还陈抟村,一步一息,三里之程逾于数里。及抵村,其人已归,余强老妪煮茶啖饵为入岩计,而令静闻卧其家待之。已而导者负松明并梯至,遂西趋小山之南,曰:“请先观一水洞,然不可入也。”余从之。其门南向,水汇其内,上浸洞口,而下甚满黑,深洞中宽衍,四旁皆为水际。其左深入,嵌空崡岈,洞前左崖濒水之趾,有刻书焉,即方孚若笔也。因出洞前遍征之,又得“琴潭”二大字,始信“陈抟”之果为音讹,而琴潭之终不以俗没矣。洞左复开一旁门,后与洞通,其不甚异。余既得琴潭之征,意所谓荔枝者当不远。导者篝火执炬,请游幽洞。余征幽洞何名,则荔枝岩也。问:“有水否?”则曰:“无之。”然后知土人以为水深不可入者,指琴潭言;导者以为梯楼可深入者,指荔枝言。此中岩洞繁多,随人意所指,迹其语似多矛盾,循其实各有条理也。
出琴潭岩,沿山左潴塘而行。绕塘北转而西,洞门东向琴潭西麓者,荔枝岩也。门不甚高,既入稍下,西向进数丈,循洞底右窍入其下穴。其内不高而宽平,有方池,长丈余,阔五、六尺,而深及丈,四旁甚峻,潴水甚冽。再东南转,平入数十丈,两转度低隘,右崖之半有窍,阔二尺,高一尺,内有洞,上穹下平,潴水平窍。以首入窍东望,其水广邃,中有石蜿蜒,若龙之浮游水中。穴内南崖,有石盆一方,长二尺,阔一尺,高六七寸,平度水面,若引绳度矩,而弗之爽者。〔不能以身入也〕仍出至洞底,少西进,又循一右窍入其上峡。其内忽庋为两层:下穴如队,少西转,辄止;上穴如楼,以梯上跻,内复列柱分楞。穿楞少西,遂下南峡中。平入数十丈,又南旋成龛,龛外洞顶有石痕二缕,分络夭矫,而交其端。仍出,度梯下至洞底,又循一左窍入其上峡,则层壁累垂。悬莲嵌柱,纷缀壁间,可披痕蹈瓣而登也。大抵此洞以幽嫱见奇,而深入在右。水窍之侧,有小石块如弹丸,而痕多磊落,其色玄黄,形如荔枝,洞名以此,正似九疑之杨梅,不足异也。
出洞,由琴潭之北共一里,仍至其村,已下午矣。携静闻西北山由间道共二里,抵平塘街。其西石峰峭甚,夹立如门,南峰山顶忽有窍透腹,明若展镜。余向从中隐寻铜钱岩不得,晚趋西门,曾过而神飞,兹再经其下,不胜跃跃。问之,皆云无路可登。会恰好静闻病不能前,有卖浆者在路旁,亦向从中隐来,曾与之询穿岩之胜者。其人曰:“有岐路在道旁打油坊后,可扪而入,东南转至一古庙,可登山而上也。”余乃以行李挂其桁héng梁上的横木间,并令静闻卧茅下以待,曳杖遂行。过打油者家问之,则仍云岩无可登,其居旁亦无径可入。余回眺其后,有蛇道伏草间,遂披篱穿隙,随山麓东行。转而南向,将抵古庙,见有路西上,遂从之。始扪级,既乃梯崖。崖之削者,有石纹锋利,履足不脱,拈指不滑;崖之觉者,有枝虬倒垂,足可蹑藤,指可攀杪。惟崖穷踄bó踩踏峡,棘蔓填拥,没顶牵足,钩距纷纷,如蹈弱水,如蹈重围,淬不能出。乃置伞插杖于石穴,而纯用力于指足,久之,抵丛石崖下。其上回狮舞象,翥zhù向上飞凤腾龙,分形萃怪,排列缤纷。计透明之穴已与比肩,乃横涉而北,逾转逾出峰头,俯瞰嵌崖削窟,反在其下,而下亦有高呼路误,指余下践之级者。余感其意,随之下,竟不得所置伞杖处。呼者乃二牧翁,疑余不得下而怜之者,余下谢之。其人指登崖之道尚在古庙南,盖其岩当从崖后转入,不能从崖东入也。余言伞置崖间,复循上时道觅之。未几,闻平塘街小儿呼噪声,已而有数十人呼山下者,声甚急,余初不知其为余,迨获伞下面后知之。下至古庙侧,则其人俱执枪挟矢,疑余为伏莽潜匿的盗匪而询之者。余告以游岩之故,皆不之信。乃解衣示之,且曰:“余有囊寄路口卖浆者茅中,汝可往而简检查也。”众乃渐散。余仍从古庙南历磴披棘上。遂西南转出山后坳间,眺其南,一峰枝起,顶竖一石,高数丈。〔予所见石峰缀立,雁岩翔鸾,龟峰灵芝,及此地笋石骈发,未有灵怪至此者。〕度已出岩后,而遥瞻石壁之下,犹未见洞门。忽下有童子,复高声呼误,言不及登者。时日已坠西峰,而棘蔓当前,度不可及,且静闻在茅店,其主人将去,恐无投宿,乃亟随之下,则此童已飏而去,不知其为怜为疑,将何属者。乃仍转北麓,出打油坊后,则卖浆主人将负所铺张为返家计。余取桁间挂物,随其人东趋平塘街求托宿处。其人言:“家隘不能容。”为余转觅邻居以下榻,而躬为执爂,且觅其宗人,令明晨导游焉。是暮,蕴闷热隆雷声出极,而静闻病甚,顾仆乍分,迨晚餐后,出坐当衢明月下,而清风徐来,洒然众峰间,听诸村妇蛮歌对歌谑浪开玩笑,亦是群玉峰头一异境也。
十一日 晨起,静闻犹卧,余令主宿者炊饭,即先过卖浆者家,同其宗人南抵古庙南登山。导者扬镳斩棘,共一里,抵山西南坳。从石隙再登一二步,即望见洞门西南向。又攀石崖数十步,即入洞焉。盖其门前向东北,后向西南,中则直透,无屈曲崚嶒之掩隔。导者谓兹洞曰榜岩洞,兹山曰枫木山。下山,仍过古庙,遂南由田塍中渡西来小涧,〔水自两路口西塘迤逦东穿山麓,即南溪发源也。〕共东南一里,入石岩洞。其门西北向,后门东北向,其中幽朗曲折,后门右崖,有架虚之台,盘空之盖,皆窗楞旁透,可憩可读。由后洞出,北一里,仍抵平塘街。街北有石峰巑岏若屏,东隅有岩东向,是为社岩。外浅而不深,土人奉社神于中。导者又指其西北,有石峰中立,山下南北俱有汇塘,北塘之上,岩口高列,南塘之侧,穴门下伏其内洞腹潜通,水道中贯,是名架梯岩,又名石鼓洞,盖即予前觅铜钱岩不得而南入之者。导者言之,而不知余之已游;余昔游之,而不知洞之何名。今得闻所未闻,更胜见所未见矣。
于是还饭于宿处,强静闻力疾行。西二里,经两山之峡。峡北山则巍然负扆,下为广福王庙;峡南山则森然北拱,其东有岩焉。门东向,当门有石塔,甚整而虚其中,塔后不甚崇宏。由其右穴入,渐入渐隘而黑,有狼兵数人调守于此,就岩爂寝焉。岩门外,右有旧镌磨崖,泐不可读。乃下,西出峡门,是为两路口。市肆夹路。西北循山,为义宁道;西南循山,为永福道。余就西南行,不一里,静闻从而后,俟之不至。望路东有岩西向,拨棘探之,岩不深而门异。下瞰静闻,犹然不见其过;欲返觅,又恐前行。姑急追之,又迟待之,执前后至者询焉,俱茫然无指,实为欲前欲却。久之,又西行四里,路右有小峰,如佛掌高擎,下合而上岐,下束而上展,于众峰中尤示灵怪。其南又骈峙两山,束而成峡,路由其中。峡南之峰,其东层裂两岩,转盼间,觉上岩透明。亟南向趋之,只下岩可入,而上岩悬叠莫登,乃入下岩。岩中列柱牵帷,界而为峡,剖而为窗,曲折明朗,转透其后,则亦横贯山腹者也。以为由后窍西出,可反跻上岩透处,而后窍上下俱削,旁无可攀。乃仍东出洞前,见东北隅石颇坎坷,姑攀隙而登,遂达上层。〔则前后二门,俱与下岩并列;门内乳幄莲柱,左右环转以达后门,数丈之内,纡折无竟。前门一台,正对东北佛掌峰。凭后龛牖,〕遥瞰近视,岩外之收揽既奇,岩内之绾结亦异,诚胜境也。〔予所见粤中重楼之胜,此为第一。〕
既而下山,不知静闻之或前或后,姑西向行。又见大路之左,复有岩北向,登之亦浅而不深,此亦峡南之山也。其在峡北者,西向亦有二洞层列,洞门上下,所悬亦无几,而俱石色赭黄,若独为之标异者。一出峡门,则汇水直浸两峡之西,中叠石为堤,以亘水面,旁皆巨浸,无从渡水一登赭岩。〔既又闻有八字岩,亦不能至。〕遂由石道西向行汇水中。又望其西峰之东崖壁高亘,上悬三洞,相去各二十余丈,俱东向骈列,分南、北、中焉。〔其山在汇水西南,与东峡南峰东西夹塘成汇。〕遥睇崖端,俱有微痕,自南而北,可以上跻,惟北洞则崭然悬绝,若不可阶焉。途中行人见余趋岩,皆伫呼莫前,姑缓行堤间。俟前后行人少间,视堤西草径,循水遵南麓而行,虽静闻之前后,俱不暇计。已而抵南洞之下,仰睇无级。仍以攀崖梯隙之法,猿升猱跃而上,遂入南洞,则洞门甚崇,其内崆峒宏峻,规模迥异。稍下,一岐由右入,转而西南,渐觉昏黑,莫究厥底;一岐由左入,不五丈,忽一门西透山后,返照炳焉;一门北通中洞,曲景穿焉。于是先西向披后岩,〔洞门高与东埒liè,〕上下俱悬崖陟绝,可瞰而不可下。遥望西南对山,有洞亦若覆梁,而门广中遂,〔曰牛洞,〕东向暗黑而不知其涯。仍入内,旋北向上中洞,洞内北转而东透。先探其北,转至洞门,有石内庋,架为两层,上叠为阁,倒向洞内,下裂为门,直嵌壁间,盖即所望之北洞矣。至此则兹洞之旁通曲达,既极崇宏,复多曲折,既饶旷达,复备幽奇,余所观旁穿之胜,此为最矣。仍入中洞之内,东临洞门,〔门愈高穹,下〕则其外路绝崖轰,遂仍返其中,循南洞而出焉。始知是三洞者,外则分门,内俱连窍,南洞其门户也,北洞其奥窟也,中洞则左右逢原,内外共贯,何岩洞之灵异,出人意表如此!
于是仍由旧级下,共一里,北出大道,亟西行。循南山北麓而西,三里,越一平坡,〔其南北岩洞甚多,不暇详步。〕歧而南为通城墟。墟房累累,小若鸽户,列若蜂房,虚而无人,以俟趁墟者。从墟又南一里,是为上岩〔后洞。〕余循西路登岩,门北向,前临深塘。入其内,扩然崇宏,〔峡分左右。〕右峡下坠,已浚为渊,水潴其底,石壁东西夹之,峻不可下。〔其底南眺沉沉,壁西之崖,回覆渊上,予所驻足下瞰者;壁东则绝壁之下,骈通二穴,若环桥连亘,水通其中,不知所往;北则石壁自洞顶下插渊底,壁半裂柱成隙,泉淙淙隙端下注。出右峡,由〕左峡上入,蹲石当门,中耸为台,台上一顶柱直挂洞顶。路从两旁入,其西复有石崖,由洞北突而南,若塞门焉。与洞之南壁夹而成罅。路循崖西出,转绕崖后,〔外穹为门,门下横阈,而上多垂檐。〕踞门阈而坐,〔门外峡复峭峙,两旁多倒悬下攫之石,若龙爪猿臂,纷拿其门,〕俯仰双绝。出洞,循其东麓,复开一门,东向内洼,〔下滴水空声,转南渐黑,当即通后洞环桥水穴者。〕而下洞门之南,则〔上岩村〕村居萃焉。村后叠石开径,曲折而上,是为上岩〔前洞〕。其门东向,〔高齐后洞肩,深折不及。〕前有神庐,侧有台址。有村学究聚群蒙méng正接受启蒙教育的儿童于台上。〔由台直跻洞后,进窦成龛,垂石如距:有垂至地下离一线者,有中悬四旁忽卷者,有柱立轮囷qūn高大的样子其中者,有爪攫分出其岐者。其东南对山有泉源,曰龙泉云。〕
下台端,〔仍出后洞塘北,〕西北行一里,入东来大道。又二里,为高桥,石梁颇整。越桥西南,石山渐开,北眺遥山连接,自西而东,则古田、义宁西来老龙矣。又七里为山蚤铺,其四旁虽间出土阜,而石峰尤屼突焉。又西南八里,为马岭墟。其日当市,余至已下午,墟既散,而纷然俱就饮啜浆矣。始于墟间及静闻,复与之饭。又西南二里,至缭江桥,越桥为缭江铺,于是山俱连阜回冈,无复石峰峥峥矣。又南八里为焉石铺,乃西入山坞。二里转而西南,又十里为苏桥,〔为洛青江上流,水始舍桂入柳去,予遂与桂山别。〕桥西是为苏桥之堡,入东门,抵南门,时顾仆已先抵此一日,卧南门内逆旅中。是晚蕴隆之极,与二病人俱殊益闷闷。幸已得舟,无妨明日行计也。
上一篇:粤西游日记十一 下一篇:粤西游日记十三 -
作者:佚名
初十日清早找到挑夫,早餐后立即动身。出了振武门,走上去柳州的路。五里,往西经过茶庵,叫顾仆同行李先赶到苏桥,我拉着静闻由茶庵南边的小径途经演武场,向西南二里,来到琴潭岩。岩洞东边有个村庄,当地人都错读为“陈传”。它西北面的大道,又有个平塘街。我以前游中隐山时,就打听这个地方而后赶去那里,由于天晚来不及走到,然而只知道是陈传岩,不知道就是琴潭岩了。后来得到了《桂胜》,知道方信孺孚若的题记说:“最后见到清秀、玉乳、琴潭、荔枝四岩。”所以初四那天往西出游时,便首先寻找清秀岩,几乎走到却又错过了.以下三个洞,更没有知道的人。不过我已疑心陈拎岩就是琴潭岩,姑且等到西行时一并到那里。至今天来到这个村子时,寻找向导,都认为水深不能进去。随后找到一个人,答应为我作向导,可又打算进城去,与我约定下午才能领路。我点头同意了他,听说这里的东南方又有处七宝岩,姑且先赶去那里。于是向东南行,越过一座岭,共三里,又越过一座桥,桥下的水自西往东流。又往南是李家村。村子的南边有座石峰,面向西方,高峻突兀,有三间寺庵点缀在峰下,前边有轩,已坍塌,而庵中无人居住。这里的岩洞不深但很陡峭,此地大概在南溪山白龙洞的正西,就是从前游白龙洞时望见西面群山曲绕之处了。此时静闻病得厉害,坐下歇息不能行走,强逼他返回陈传村,走一步歇一歇,三里的路程胜过走几里。到村里时,那人已经回来,我强逼老妇人煮茶吃点心为进洞做准备,并叫静闻躺在她家等我。不久向导扛着松明与梯子到来,就向西赶到小山的南麓,向导说:“请先去观看一个水洞,但是不能进去。”我听从他。水洞洞口向南,水积在洞内,上边浸到洞口,而下边十分溢满深黑,深洞之中宽敞低平,四旁都临水。由洞左深入进去,嵌入空中十分深邃,洞前左侧濒水的石崖根部,有刻写的字,是方孚若的手笔。于是出到洞前遍处察看,又找到“琴潭”两个大字,才相信了“陈传”果然是音读错所致,但琴潭到底没有因为世俗而湮没。洞左又开有一个旁洞口,后边与此洞相通,其中没什么特点。我得到琴潭的证据后,料想所谓的荔枝岩的地方应当不远了。向导点燃火执着火把,请求去游深洞。我追间此深洞叫什么名字,就是荔枝岩了。间道:“有水没有?”却答道:“无水。”这样之后明白了当地人认为水深不能进去的洞,说的是琴潭岩;向导认为用楼梯可以深入的洞,说的是荔枝岩。这一带的岩洞繁多,随人意所指,追究他们的话似乎矛盾很多,考察岩洞的实情却都各有千秋。
走出琴潭岩,沿着山左的积水塘走。绕过水塘北边转向西,洞口向东朝着琴潭岩西麓的,是荔枝岩。洞口不十分高,进去后略略向下倾,向西前进数丈,沿洞底右侧的石窍进入它的下洞。那里面不高却宽阔平坦,有个方形水池,长一丈多,宽五六尺,而深处达一丈,四旁十分陡峻,积水非常凉。再向东南转去,平缓地进去几十丈,两次转过低矮的隘口,右边崖壁的半中腰有个石窍,宽二尺,高一尺,里边有洞,上边隆起下面平坦,积水与石窍口平齐。把头探入石窍中向东望,那积水广阔深远,当中有岩石蜿蜿蜒蜒,好似龙浮游在水中。洞穴内南面的石崖,有一个方形石盆,长二尺,宽一尺,高六七寸,平地量一量水面,好像是用墨线直尺制成,毫厘不差。身体不能进去。仍出到洞底,略往西进去,又沿着一个右侧的石窍进到它上面的峡谷。峡内忽然架成两层:下面的洞穴如队列,稍向西转,便到了头;上边的洞穴像楼阁,用梯子爬上去,里面又排列着石柱分成石窗。穿过石窗稍往西走,便下到南面的峡中。水平深入数十丈,又在南边旋成一个石盒,石完外的洞顶有两条石痕,分别缠绕屈伸,而它们的顶端交织在一起。仍旧出来,爬梯子下到洞底,又沿着一个左边的石窍进到它上面的峡谷,就见层层石壁叠累下垂,悬垂的莲花,嵌空的石柱,纷纷点缀在壁间,可以分开石痕踩着莲瓣上登。大体上此洞以幽深隐秘见奇而且深邃,在右边贮水石窍的侧边,有些小石块如同弹丸,而且石痕众多杂沓,石色玄黄,形状如像荔枝,洞名是由此得来的,正好像九疑山的杨梅洞一样,不值得惊异。
出洞后,从琴潭岩的北边共走一里,仍来到那个村子,已是下午了。带着静闻向西北由近道共行二里,来到平塘街。此地西面石峰非常陡峭,夹立如门,南峰的山顶忽然有洞穴穿透山腹,明亮得好像平展的镜子。我先前在中隐山找铜钱岩找不到,晚上赶去西门,曾经路过而神魂飞舞,此番再次经过它下边,禁不住跃跃欲试。向路人打听,都说无路可登。恰巧静闻病得不能前走,在路旁有个卖水的人,也是从前从中隐山来,曾向他打听过穿岩胜景的人。那人说:“有岔路在大道旁打油坊的后面,可以摸着进去,往东南转到一座古庙,就可登山上去了。”我于是把行李挂在擦子上,并叫静闻躺在茅屋下等着,我拄着手杖便走。路过打油人的家,向他打听,却仍是说岩洞无路可登,他的住处旁也无小径可以入山。我回头眺望屋后,有条蛇形小道伏在草丛间,就分开篱笆钻出篱笆缝,顺着山麓往东行。转而向南走,将到古庙时,见有路向西上去,便沿着这条路走。开始时摸着石阶爬,随后踏着石崖登。石崖陡峭之处,有锋利的石纹,脚踩上去不会脱,手抓住不会滑;石崖高大竖立之处,有枝条盘曲倒垂,脚可以踩着藤条,手可以攀住树梢。唯有石崖走尽涉过峡谷,荆棘蔓草填塞抱成团,没过头顶扯住脚下,似钩子剑戟一样乱纷纷,如踩在弱水之上,像蹈进重围之中,始终不能出来。只得放下雨伞把手杖插在石穴中,而把全部力量用在手脚上,很长时间,抵达成丛的石崖下。石崖上岩石如狮子回头,大象舞动,凤凰飞翔,神龙升腾,分为不同形态,荟萃着各种怪兽,缤纷排列。估计透亮的洞穴已与我并肩而立,便横向往北跋涉,转过去越到峰头,俯瞰深嵌的山崖和陡削的石窟,反而在脚下,而且下边也有人高呼路走错了,给我指点下山的台阶。我感激他们的好意,顺着他们指点的路下来,竟然找不到放雨伞和手杖的地方。呼叫的人是两位放牧的老翁,是怀疑我不能下山而同情我的人,我下来后谢过了他们。那两人指点说登上山崖的路还在古庙南边,原来那个岩洞应当从山崖后转进去,不能从山崖东面进去。我说伞放在石崖之间,又沿着上山时的路去找伞。不多时,听见平塘街小孩的呼叫喧哗声,随即有数十人在山下呼叫,声音十分急切,我开始不知他们是为了我,及拿到伞下山之后才知道。下到古庙侧边,就见那些人都握着刀枪带着弓箭,怀疑我是伏在草丛中的强盗而来讯间我。我把游岩洞的缘故相告,都不信我的话。只好解开衣服给他们查看,并说:“我有行李寄放在路口卖水人的茅屋中,你们可前去检查一下。”众人这才渐渐散去。.我仍从古庙南经由石瞪分开荆棘上山。于是往西南转出到山后的山坳间,眺望它的南边,一座石峰岔出,顶上竖着一块岩石,高数丈。我所见过的缀立的石峰,雁岩的翔莺峰,龟峰的灵芝峰,以及此地竹笋状并列开放的石峰,没有奇妙怪异如像这般的。估计已到了岩洞后方,可遥望石壁之下,仍不见洞口。忽然山下有个儿童,又高声呼叫路错了,说来不及登上去了。此时太阳已坠入西峰,而荆棘蔓草挡在前面,估计不能登到了,况且静闻在那茅草店铺中,店主人即将离开,恐怕无处投宿,只好听他的话连忙下山,却见这个儿童已扬长而去,不知他是同情还是怀疑,究竟属于何者?于是仍转到北麓,出到打油坊的后边,就见卖水的店主人正要背着他摆设的东西作回家的打算。我取了凛子上挂着的物品,跟随那人向东赶到平塘街寻找投宿之处。那人说:“家窄不能容纳。”替我转寻邻居家住下,并亲自为我烧火做饭,而且找来他的族人,叫明早领我游览。这天傍晚,闷热到极点,雷声隆隆,而静闻病得十分严重,顾仆突然分手。到晚餐后,出门坐在当街的明月之下,而清风徐徐吹来,潇潇洒洒身在群峰之间,听着众村姑唱山歌对开玩笑,也是在这群玉峰头的一个奇异境遇。
十一日清晨起床,静闻还躺着,我叫寄宿的这家主人烧饭,马上先去拜访卖水人的家,同他的族人向南来到古庙南登山。向导扬起飞镖斩断荆棘,共走一里,到达山西南的山坳。从石缝中再登一两步,立即望见洞口朝向西南。又攀着石崖走了几十步,马上进入了洞中。大体上前洞口朝向东北,后洞口朝向西南,中间则径直穿透,没有曲折突起之处的遮挡和阻隔。向导告诉说此洞叫榜岩洞,此山叫枫木山。下山,仍走过古庙,于是向南由田野中渡过西面流来的小涧,涧水自两路口西边的水塘透逃往东穿过山麓,就是南溪的源头了。共往东南行一里,进入石岩洞。洞口向西北,后洞口向东北,洞中幽静明朗,曲曲折折,后洞口右边的山崖上,有架空的平台,盘旋在空中的顶盖,旁边都通有窗权,可以歇息可以读书。由后洞出来,向北走一里,仍抵达平塘街。街北有座石峰突兀好像屏风,东隅有岩洞向东,这是社岩。外边浅而不深,当地人在洞中供奉土地神。向导又指着它的西北方,有座石峰当中而立,山下南北都有积水塘,北边水塘的上方,岩洞口高列,南面水塘的侧边,洞穴口低伏,它们里面山洞暗中相通,水道从中流贯而过,这里名叫架梯岩,又叫石鼓洞,原来就是我前次寻找铜钱岩未找到却向南走进去的洞。向导介绍着它,却不知我已游览过它;我从前游览它时,却不知洞叫什么名字。今天得以闻所未闻,更胜于见所未见了。于是返回住宿处吃饭,静闻尽力带病上路。向西二里,经过两座山之间的峡谷。峡谷北面的山巍然而立似屏风,下边是广福王庙;峡谷南面的山森然向北拱立,它东边有个岩洞。洞口向东,正当洞口有座石塔,十分整齐而塔中是空的,塔后面不怎么高大宏伟。由塔右的洞穴进去,逐渐进去慢慢变得又窄又黑,有几个土司兵调守在此地,就着岩洞在里边煮饭睡觉。岩洞口之外,右边有旧时刻的摩崖,剥落不可读。于是下去,向西走出峡口,这里是两路口。街市中店铺夹路。往西北沿着山走,是去义宁县的路;向西南顺着山走,是通永福县的路。我踏上往西南的路,不到一里,静闻在后面就跟不上了。望见路东有个岩洞向西,拨开荆棘去探洞,洞不深可洞口很奇特。下瞰静闻,仍然不见他走过;想要返回去找,又担心他走到了前边。姑且急忙去追赶他,又等了他很长时间,拉着前后来到的人打听,都茫然不知所指,实在是又想前进又想后退。许久,又往西行四里,路右边有座小峰,如佛掌高高举起,下部合拢而上面分岔,下面紧束而上边舒展,在群峰中尤其显得神奇怪异。它南边又并立着两座山,束拢来形成峡谷,路经由峡中。峡南面的山峰,它的东边分层裂开两个岩洞,转眼间,觉得在上的洞透出亮光。急忙向南赶到那里,只有下洞可以进去,而上洞层层叠叠悬在高处无法上登,只好进入下洞。洞中排着石柱挂着石筛慢,分隔为峡谷,剖成石窗,曲折明朗,钻进去转到洞的后边,却也是横贯山腹的洞。以为由后洞向西出去,可以返回来登到上洞穿通之处,可后洞上下都如刀削,旁边无处可攀。于是仍向东出到洞前,见东北隅的岩石坑坑洼洼,姑且攀着石缝上登,竟然到达了上层。就见前后两个洞口,都与下洞并列;洞口内筛慢状的钟乳石,莲花状的石柱,分在左右环绕着直达后洞口,几丈之内,曲曲折折没有尽头。前洞口有一平台,正对东北方佛掌样的山峰。凭靠在后洞口石兔石窗间,远瞰近视,洞外收入眼底的景色既己奇异,洞内盘结着的钟乳石也很奇特,真正是胜境。我在粤中所见过的重楼胜境,这里算第一。
不久下山,不知静闻是在前还是在后,姑且向西走。又见大路在左边,又有岩洞朝向北方,登上洞也是浅而不深,这也是峡谷南面的山。那在峡谷北面的山,向西处也有两个洞分层排列,洞口一上一下,悬隔之处也不多远,但岩石的颜色全是褚黄色,好像单独为它们标新立异的模样。一走出峡口,就有积水直浸到两侧峡谷的西边,当中垒石筑成堤坝,以便横截水面,旁边都是巨大的水泽,无从渡水去登一次赫黄色的岩洞。随即又听说有个八字岩,也不能去到。于是经由石头路向西行走在积水中。又望见水西山峰的东崖高高横亘着,壁上悬着三个洞,相距各有二十余丈,都向东并列,分为南、北、中。那座山在积水的西南,与东面山峡的南峰东西相夹形成积水塘。遥视崖顶,都有微小的石痕,自南往北,可以上登,唯有北洞却在特别高峻的悬崖绝壁上,似乎不能登上去。途中的行人见我向岩洞赶去,都站下高呼不要前去,暂且在堤上慢慢走。等到前后行人少些蝴旬隙,看着堤西边草丛中的小径,顺着水边沿南麓走,即使静闻是在前还是在后,全都无暇顾及。不久抵达南洞之下,仰视没有台阶。仍然用攀石崖踏裂隙的方法,似猿猴上登猴子跳跃一样往上爬,终于进入南洞。洞口十分高大,洞内空旷宏大十分险峻,规模迥然不同。稍稍下走,一个岔洞由右边进去,转向西南,渐渐觉得昏黑,无法穷究洞底;一个岔洞向左边进去,不足五丈,忽见一个洞口向西通到山后,光线反照进来,十分明亮;一个洞口往北通到中洞,曲射的光影穿透到那里。于是先向西钻入后洞,洞口高处与东洞相等,上下都是悬崖,上登的路断了,可以俯瞰却不能下去。遥望西南方对面的山,有个洞也像下覆的桥梁,而洞口宽阔洞中深邃,叫做牛洞,朝向东方,黑暗得不知洞底。仍进到洞内,随即向北上到中洞,洞内往北转去穿透东面。先探它的北面,转到洞口,有岩石在内架着,分成两层,上面叠架成楼阁,倒向洞内,下边裂成门洞,直直地镶嵌在崖壁上,原来就是望见的北洞了。到了这里就见到弯弯曲曲四通八达的旁洞,既极其高大,又多环绕曲折,既空旷豁达,又幽雅奇绝,我所观赏过的旁通的胜景,这里是最好的了。仍进入中洞之内,东临洞口,洞口愈加高高隆起,下边洞外则是路断崖崩,只得仍返回洞中,沿着南洞出来。这才知道这三个洞,外面虽分几个洞口,里面的洞穴都连着,南洞是它的门户,北洞是它深处的洞窟,中洞则左右逢源,内外连贯在一起,为何岩洞的神奇怪异如此出乎人的意料之外!
于是仍由来时的台阶下山,共走一里,向北出到大道上,急忙往西行。沿南山的北麓往西走,三里,越过一个平坡,平坡南北两面的岩洞非常多,无暇四处走到。沿岔路往南走是通城墟。墟上房屋层层叠叠,小得像鸽笼,好似蜂房排列着,空而无人,以等待赶集的人。从墟上又向南走一里,这是上岩后洞。我沿着西边的路登上岩洞,洞口向北,前临深塘。进入洞内,空旷高大,分为左右两个峡谷。右边的峡谷向下深坠,已经疏浚为深潭,水积在峡底,石壁在东西两面夹着它,高得无法下去。向南眺望,峡底黑沉沉的,石壁西面的山崖,环绕着下覆在深渊之上,这是我所停脚下瞰的地方;石壁东面却在绝壁之下,双双通着两个洞穴,好像环形的桥相连横亘着,水通到洞穴中,不知流往哪里;北面便是石壁自洞顶下插到深潭底部,石壁半中腰石柱裂开一条缝,泉水涂涂地从缝隙下端往下流注。出了右峡,由左峡往上进去,洞口蹲着一块岩石挡住去路,中央耸成高台,高台上方一根顶柱垂直挂在洞顶。路从两旁进去,它西侧又有石崖,由洞北突向洞南,好像要堵住洞口一样,与洞的南壁夹成一条裂缝。路沿着石崖向西出去,转弯绕到石崖后,外边隆起成为洞口,洞下岩石横着如门槛,而上方岩石下垂如飞檐。盘腿坐在石槛上,洞口外的峡谷重又峻峭耸峙,两旁多有倒悬下垂的岩石,好似龙爪猿臂,纷纭杂乱地挡住洞口,一俯一仰都双双绝妙。出洞来,顺着山的东麓走,又见一个洞口张着,朝向东方,洞内下洼,向下滴水发出空荡荡的声音,转向南渐渐黑下来,应当就是通往后洞环形桥样水洞的地方。而下洞洞口的南边,就是上岩村的村庄房屋聚集在那里了。村后垒砌石块开了一条小径,曲折向上,这是上岩前洞。洞口向东,高处与后洞平肩相等,深处和曲折之处赶不上。洞前有神庙,侧边有处台基。有个乡村的读书人聚了一群蒙童在台上。由高台一直上登到洞后,洞穴进裂成石完,下垂的岩石似鸡爪:有下垂到地下相离仅有一线的,有中央悬垂四旁忽然上卷的,有柱子状高大地立在洞中的,有爪子样下分出脚趾的。它东南方相对的山上有泉水,叫做龙泉。
下了高台的前端,仍然出到后洞水塘的北边,向西北行一里,走上东来的大道。又走二里,是高桥,石桥十分整齐。越过桥往西南行,石山渐渐退开,往北眺望,远山连接,自西往东延伸,就是古田所、义宁县往西来的主脉了。又行七里是山蚤铺,它的四旁虽然间或出现土山,而石峰更加突兀了。又向西南走八里,是马岭墟。这天正当赶集,我到时已是下午,集市已经散了,而人们都纷纷就着店铺饮茶喝酒。这才在集市上赶上静闻,再与他吃了饭。又向西南行二里,来到缭江桥,过了桥是缭江铺,到了这里,山全是土山,山冈相连回绕,不再有峥嵘的石峰了。又向南八里是焉石铺,于是往西走入山坞。二里后转向西南,又行十里是苏桥,是洛青江的上游,水流开始离开桂林流入柳州府去,我于是与桂林的群山告别了。桥西是苏桥的城堡。走入东门,来到南门,此时顾仆已先一天到达此地,躺在南门内的旅店中。这天晚上极其闷热,雷声隆隆,我与两个病人都觉得特别郁闷。幸好已找到船,不妨碍明天动身的计划。
徐霞客游记·粤西游日记十二译文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古今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四库全书
- 「论语」
- 「周易」
- 「冰鉴」
- 「素书」
- 「明史」
- 「孝经」
- 「史记」
- 「周礼」
- 「尚书」
- 「左传」
- 「茶经」
- 「元史」
- 「礼记」
- 「心经」
- 「论衡」
- 「宋史」
- 「易传」
- 「晋书」
- 「六韬」
- 「汉书」
- 「华严经」
- 「镜花缘」
- 「罗织经」
- 「公羊传」
- 「传习录」
- 「太玄经」
- 「抱朴子」
- 「孽海花」
- 「阴符经」
- 「圆觉经」
- 「千金方」
- 「楞伽经」
- 「黄庭经」
- 「法华经」
- 「战国策」
- 「三国志」
- 「水经注」
- 「旧唐书」
- 「百家姓」
- 「伤寒论」
- 「商君书」
- 「红楼梦」
- 「水浒传」
- 「三字经」
- 「北齐书」
- 「山海经」
- 「新唐书」
- 「淮南子」
- 「搜神记」
- 「西游记」
- 「后汉书」
- 「千字文」
- 「金刚经」
- 「地藏经」
- 「弟子规」
- 「菜根谭」
- 「大唐西域记」
- 「神农本草经」
- 「徐霞客游记」
- 「声律启蒙」
- 「贞观政要」
- 「随园诗话」
- 「文心雕龙」
- 「濒湖脉学」
- 「朱子家训」
- 「幼学琼林」
- 「孙子兵法」
- 「老残游记」
- 「孔子家语」
- 「吕氏春秋」
- 「容斋随笔」
- 「聊斋志异」
- 「围炉夜话」
- 「笑林广记」
- 「资治通鉴」
- 「三侠五义」
- 「太平广记」
- 「颜氏家训」
- 「天工开物」
- 「世说新语」
- 「无量寿经」
- 「剪灯新话」
- 「醒世恒言」
- 「警世通言」
- 「小窗幽记」
- 「了凡四训」
- 「本草纲目」
- 「三十六计」
- 「陶庵梦忆」
- 「孙膑兵法」
- 「隋唐演义」
- 「封神演义」
- 「增广贤文」
- 「黄帝内经」
- 「三国演义」
- 「儒林外史」
- 「六祖坛经」
- 「梦溪笔谈」
古代诗人
- 「杜牧」
- 「李白」
- 「苏轼」
- 「杜甫」
- 「荀子」
- 「王维」
- 「李清照」
- 「白居易」
- 「李商隐」
- 「屈原」
- 「辛弃疾」
- 「孟浩然」
- 「陶渊明」
- 「曹操」
- 「王安石」
- 「苏洵」
- 「骆宾王」
- 「岑参」
- 「陆游」
- 「高适」
- 「贾岛」
- 「孟郊」
- 「李煜」
- 「秋瑾」
- 「曹丕」
- 「袁枚」
- 「刘邦」
- 「鲍照」
- 「韩愈」
- 「曹植」
- 「元稹」
- 「刘彻」
- 「孔融」
- 「苏辙」
- 「王勃」
- 「曾巩」
- 「王冕」
- 「王建」
- 「刘长卿」
- 「晏殊」
- 「唐寅」
- 「姜夔」
- 「秦观」
- 「柳永」
- 「解缙」
- 「李贺」
- 「杨慎」
- 「白朴」
- 「徐渭」
- 「纳兰性德」
- 「关汉卿」
- 「范成大」
- 「刘禹锡」
- 「马致远」
- 「徐祯卿」
- 「贺知章」
- 「欧阳修」
- 「柳宗元」
- 「顾炎武」
- 「苏曼殊」
- 「黄遵宪」
- 「龚自珍」
- 「谢灵运」
- 「武则天」
- 「黄庭坚」
- 「晏几道」
- 「杨万里」
- 「元好问」
- 「李世民」
- 「曾国藩」
- 「王昌龄」
- 「范仲淹」
- 「韦应物」
- 「温庭筠」
- 「钱谦益」
- 「陈子昂」
- 「文征明」
- 「祝允明」
- 「文天祥」
- 「周邦彦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