祝允明简介
-
祝允明所在朝代:明代
祝允明(1460—1527)字希哲,号枝山,因右手有六指,自号“枝指生”,又署枝山老樵、枝指山人等。汉族,长洲(今江苏苏州)人。他家学渊源,能诗文,工书法,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,流传有“唐伯虎的画,祝枝山的字”之说。祝枝山所书写的“六体书诗赋卷”、“草书杜甫诗卷”、“古诗十九首”、“草书唐人诗卷”及“草书诗翰卷”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。并与唐寅、文徵明、徐祯卿齐名,明历称其为“吴中四才子”之一。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,情性相投,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。
-
生平
作者:佚名
早年苦学
在祝允明出生前,外祖父徐有贞迎英宗复辟有功,受皇帝宠爱,遭到在复辟中一同立功的曹吉祥、石亨等人嫉妒,几次被诬下狱,后来英宗特诏让他回家。回家后闭门谢客,直到曹、石相继败死才开始买田筑屋,准备安度晚年。这时祝允明已经两三岁了,跟随外祖父徐有贞学习。徐有贞在乡里德高望重,苏州府学碑刻立石往往请他撰并书,也经常有人请他作墓志铭。因此祝允明除了外祖父外,接触到了不少人,时时受到熏陶。祝允明五岁,祖父祝颢辞职回乡。祖父虽然年逾六十,但精神很好,他善会谈,旁征博引,又常会开开玩笑,当时人都很愿意和他交游。祖父风趣洒脱的性格和生动的言谈给祝允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。祝允明先天禀赋很好,又有两位大儒的教导,所以很早就显露出他的才华。他五岁时就能作一尺见方的大字,读书一目数行,九岁时已经能作诗,被称为“神童”。10岁已博览群书,文章瑰丽,才智非凡。十三岁时,外祖父去世,终年六十六岁。这一年吴门出了一位状元吴宽。两年后祝允明的老师王鏊廷试又得第三,吴门文人名声日大。祝允明青年时期发奋苦学,为的是和他的长辈一样求取功名,这是文人的唯一出路。苏州府学树立着他外祖父撰并书的《儒学兴修记》和撰写的《科第题名之记》,这对于祝允明来说就是压力和要求。眼看自己熟悉的师长一个个金榜题名,他也必须努力。科举除了读书外还要练好楷书,祝允明严格地按照前辈的教导扎扎实实地下功夫。祝允明往往把读书和写字结合起来学习。例如他二十八岁时用小楷书录一卷《唐宋四家文》。在卷末他自己认为前辈们往往书录古文上百,抄录一遍即能“得其大略”,所以他也学着这么做。这种口诵手录的学习方法对他的帮助很大。又如他二十七岁用小楷抄录了《庄子》中的七篇(《逍遥游》、《齐物论》、《养生主》、《人间世》、《德充符》、《大宗师》、《应帝王》),董其昌评为“绵里铁”,“如印印泥,方是本色”。
祝枝山集各书家之长,领一代风骚,是吴门书派中“明中期书法三大家”(另两人为文征明和王宠)之一。其书法吸取唐虞世南、元赵孟頫书法之神,扬晋王羲之、王献之行书、唐怀素草书之势,融会贯通,自成一体,发展为自己的独特狂草,被誉为“明朝第一”,流传有“唐伯虎的画,祝枝山的字”之说。祝枝山所书写的“六体书诗赋卷”、“草书杜甫诗卷”、“古诗十九首”、“草书唐人诗卷”及“草书诗翰卷”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。祝允明虽无名画,但也能画画,唯很少动笔,传世之作更少。祝允明尚有《江海歼渠记》、《新闻记》、《九朝野记》、《枝山前闻》、《浮物》、《老怪录》、《苏材小纂》、《怀星堂集》等书传世,并编有《兴宁县志》。
祝枝山为人风趣洒脱,才华横溢,好游山玩水而不拘小节。他常以足智多谋、能言善辩、乐于助人的形象出现于《三笑》、《王老虎抢亲》等众多的戏曲艺术作品中。乡试中举
祝允明青年时期的诗文书法已经闻名乡里,大家都知道他的才华,因此当时任中书舍人的李应祯把自己的长女许配给他。后生一子,名续,正德年间进士,官至广西左布政使。祝允明在书法上的进步得到了岳父的指导。李应祯精于书法,对各体都有研究,他提倡创新,在实践上自成一格。他又是文徵明的书法老师,因此对吴门书派的形成影响很大。祝允明在苦读期间结交了很多良师益友。其中如沈周、刘珏、杜琼、吴宽、周臣、朱存理等都是苏州名士。他拜比他长十岁的王鏊为师,又与年纪相仿的都穆、杨循吉为友,更与比他年轻的唐寅和张灵交往。经常一起作诗唱和、切磋书画,感情深厚。中年不得志,怀才戏人生。祝允明三十以后才华已经相当出众。请他撰写墓志、碑碣和求书画的人很多。他三十一岁就受聘为作《重刊王著作文集序》。刻书作序往往请名人,可见时人对他的看重。祝允明与都穆、文徵明、唐寅等常在一起创作古文辞。唐寅从小聪慧,也很早就出名。文徵明小时不很聪明,后来发奋学习,又得到沈周、吴宽、李应祯的指点,在文章、绘画、书法上进步很快。文徵明性格内向,文静而严谨。祝、都、文三人往往在唐寅的画上题句作文。
祝允明三十三岁那年,参加乡试,考中举人。主考官王鏊对他的文章很赞赏。凭着自己的才学,祝允明很自信,认为进京考试,录取高第易如反掌。谁知以后七试礼部都没有成功。这出乎他的意料之外。仕途的失意和打击对于祝允明的后半生起了重要的作用,使他的心境、性格产生了巨大的变化。祝允明中年是在这样一个转变中度过的。他中年的前半期,孜孜不倦于科举考试,思想是积极入世的儒家观念。而后,一次次的失利,使他越来越心灰意冷,渐渐地转向了老庄的消极出世,开始游戏人生。他的心境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上表露外,只能在诗文、书法中抒发。他的书法也渐渐转向行草书。五十岁以后在草书上的发展和成功与这样的心境是分不开的。结交唐寅
他在三十七岁时,二十七岁的唐寅与邻居张灵一起常常纵酒游玩,不好好读书。祝允明知道后特地去规劝,此后唐寅又一心一意地读书了。他还把张灵收为自己的学生,在著文作诗或作书时,让张灵在旁边侍笔砚,因此张灵也进步很快。在那段时间里,苏州人称祝允明、唐寅、文徵明、徐祯卿为“吴门四才子”。他们都规规矩矩读书求功名。弘治十一年(1498),唐寅二十九岁乡试第一,成了南京解元。依他的才华有希望在会试中夺魁。当时在朝中的吴宽在公卿间常常称赞他,使他名声传遍京城。第二年唐寅进京应试,因同行的徐经贿赂会试总裁程敏政家僮,科场作弊,牵连唐寅因而入狱。后来经吴宽的求情,才得以赦免。踌躇满志的唐寅受到突如其来的打击,受到很大的精神刺激。仕途无望,又引起夫妇反目,妻子与他离婚,跟中了进士的都穆结合。这几件事使唐寅的人生观产生极大变化,性格也大变。这时的祝允明与唐寅同病相怜。他们的思想由追求功名、经世治国而都转向了独善其身、游戏人生的态度。祝允明在《再挽子畏》诗中有“少日同怀天下奇,中年出世也曾期”之句。唐寅,初字伯虎,更字子畏,后来自号“六如居士”,皈向佛门,而祝允明多署“枝山道人”,归向道家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,是封建社会中文人的遗憾!得仕求隐
五十岁以后的祝允明,心情极度矛盾。年逾五十仍未被录用使他焦躁不安、异常痛苦,常常借酒消愁。五十一岁时作了《闲居秋日》诗,其中有句“浮生只说潜居易,隐比求名事更艰”,发出了来自内心的感叹。这些诗句在祝允明五十一岁后,被他以草书的形式写了好多遍。在他五十三岁那年,痛苦、焦躁、烦闷的心情几乎到了极点。那年夏天,他常常因此而失眠,一连作了《泪》二首、《壬申夏夜不寐》以及《醉》等诗篇。诗中充满了不平和惆怅。但此时他内心还抱着一丝希望。五十五岁那年谒选,总算得了一官半职,授广东惠州府兴宁县知县。第二年走马上任。兴宁县民俗不淳,社会秩序不好,有强盗常出山谷放火抢劫。祝允明赴任后很感叹,有诗句云:“道惠何曾惠,吉宁又不宁。”祝允明以礼待百姓,教育引导民风。对于强盗他施展计谋,设法在一个早晨捕获三十多人,从此县里比较安定。兴宁县在祝允明的治理下很有起色。但祝允明并没有得上司的欢心,五十七岁那年冬天,因拙于催科秋税曾被停给俸米。这一年他奉命修兴宁县志,题名为《正德兴宁县志》。虽然是奉命修志,例行公事,但这篇县志序的手稿却由行书而行草,最后变成狂草,成为他传世中的珍品。祝允明身在兴宁做官,虽然政绩不错,但时间一长便生了归乡之心。原因主要是在官场上看不惯积弊。作为一个有学养的文人,虽然希望能得到重用,但他的良心却使他不能融入官场,这是一对矛盾。他的表弟在看望他时,他作诗饯别,诗句中便流露出这种心情。嘉靖元年(1522),六十三岁的祝允明调往南京任京兆应天府通判,因此后人称他为“祝京兆”。他面对官场的腐败,不堪忍受,终于下决心托病辞职,回故里苏州度残年。祝允明六十四岁,在外祖父旧宅中筑了怀星堂安身。这一年,他的好友唐寅,这位才华横溢的才子,在受尽世态炎凉后去世了,年仅五十四岁。祝允明异常悲痛,含泪为他作了墓志铭,写下了《哭子畏二首》,后来又作了《再挽子畏》。字里行间流露出悲叹和同病相怜的情感。又过一年,他的老师王鏊也去世了,终年七十六岁。祝允明作了《祭王文恪公文》。他为自己没有做到如老师期望的那样而感到惭愧。两位师友的去世在他的晚年又抹了一道阴影。他曾在病中,缅怀知友,不论少长、隐显、存没,各作一诗,计十八人,给王宠作了两首,因此留下《怀知诗》十九首。惨淡的人生使他在衰年更加放荡不羁,直率真切地表达自我,因此多作狂草巨制。晚年生活
祝允明晚年经济状况不佳。他六十六岁那年,文徵明次子文嘉知道他的情况后,在书房中设置了蚕丝纸和上等笔墨,请他去,许酬索字。祝允明趁兴写了行草书《古诗十九首》,这是件精品,文氏父子很是赞叹。后来刻入文徵明的《停云馆帖》。此时,祝允明虽隐于乡里,但书名大振,被公认为吴门书坛领袖人物。祝允明在他最后一年还写下了表述他书法观点的章草书《书述》,成为他为数极少的书法论著中重要的一部分。人们对祝允明的书法很喜爱,因此在他去世不久,就出现了大量的伪作。造假者借此谋利,这给后人对祝允明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。其中以他的外孙吴应卯学他的字最像,可以乱真,即使行家也难分辨。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(1527年初),祝允明病逝,终年六十七岁。这位书法领袖在贫病中告别了人世。他以自己的实践使吴门书派在崛起中达到了全盛,并形成了明代的浪漫主义书风,成为明代中期书坛的主将,对明代书法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。王世贞在《艺苑卮言》中评价道:“天下书法归吾吴,祝京兆允明为最,文待诏征明、王贡士宠次之”。
祝允明一生留下了很多诗文杂稿。《明史》本传称“著诗文集六十卷,其他杂著百余卷”。而以《祝氏集略》三十卷,《怀星堂集》三十卷为最有名。这是他除书法作品外的又一笔文化遗产。故事:巧破明珠案
作者:佚名
祝枝山家中有一颗价值连城的夜明珠,光彩夺目,凡是有幸看到过这颗珠子的人,都赞赏不已。一日黄昏,总管急匆匆地跑来禀告祝枝山:“那颗夜明珠不见了!”他连忙随总管在家里从里到外仔细地搜寻了几遍,不仅夜明珠没有找到,甚至连一点蛛丝马迹都没发现。他想:是什么人这样狡猾,不露痕迹地就把珠子偷走了呢?他认定是出了家贼,于是想出一个破案妙计。他命人把全体仆人叫到祠堂,祠堂里面黑黝黝的,隐约可见供桌前的凳子上有一个钵子。他说:“大家只知道我家有一颗夜明珠,却不知道还有一个护宝的法器——察心钵。这钵,没有做过亏心事的人摸了它,会觉得心凉指润;做贼的人摸了它,会立即被它粘住,并且大叫起来。”
他叫大家依次走去摸钵,直到最后一个人摸过了,也没人发出声音来。他吩咐人把灯点亮之后,略一巡视,突然用手指着一个人,厉声道:“他就是贼!”于是命人把那人抓了起来。
经审问,果然是那人偷了夜明珠。祝枝山是怎样发现的呢?原来,他早在钵子上抹了一层厚厚的黑油,凡是摸过钵子的人,两手黑黑的,偷珠子的人因为心虚不敢摸钵,两手自然是白的,所以点亮灯后,贼很快就被发现了。
祝允明的诗词、作品
相关资料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古今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古代诗人
- 「杜牧」
- 「李白」
- 「苏轼」
- 「杜甫」
- 「荀子」
- 「王维」
- 「李清照」
- 「白居易」
- 「李商隐」
- 「屈原」
- 「辛弃疾」
- 「孟浩然」
- 「陶渊明」
- 「曹操」
- 「王安石」
- 「苏洵」
- 「骆宾王」
- 「岑参」
- 「陆游」
- 「高适」
- 「贾岛」
- 「孟郊」
- 「李煜」
- 「秋瑾」
- 「曹丕」
- 「袁枚」
- 「刘邦」
- 「鲍照」
- 「韩愈」
- 「曹植」
- 「元稹」
- 「刘彻」
- 「孔融」
- 「苏辙」
- 「王勃」
- 「曾巩」
- 「王冕」
- 「王建」
- 「刘长卿」
- 「晏殊」
- 「唐寅」
- 「姜夔」
- 「秦观」
- 「柳永」
- 「解缙」
- 「李贺」
- 「杨慎」
- 「白朴」
- 「徐渭」
- 「纳兰性德」
- 「关汉卿」
- 「范成大」
- 「刘禹锡」
- 「马致远」
- 「徐祯卿」
- 「贺知章」
- 「欧阳修」
- 「柳宗元」
- 「顾炎武」
- 「苏曼殊」
- 「黄遵宪」
- 「龚自珍」
- 「谢灵运」
- 「武则天」
- 「黄庭坚」
- 「晏几道」
- 「杨万里」
- 「元好问」
- 「李世民」
- 「曾国藩」
- 「王昌龄」
- 「范仲淹」
- 「韦应物」
- 「温庭筠」
- 「钱谦益」
- 「陈子昂」
- 「文征明」
- 「祝允明」
- 「文天祥」
- 「周邦彦」